「我的志願是做室內設計師」 SK 決心自立門戶 分享好設計的定義
不論就讀哪一間學校,子女們都應該會在特定的時候,被老師問到「我的志願」。不談學歷、背景或家長的教育方式,任何人都有一定用處。相信各位在小時候亦有想過「我的志願」,然而孩童時期對世界認識較淺,所以離不開醫生、消防員、警察等,但今次接受裝修佬訪問的 SK 卻給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厲害答案,正是「室內設計師」。
志願背後的辛酸
「我好記得當年寫志願時,我真係寫自己要做設計師。」這個沉悶的問題和不切實際的答案正在各大學園不斷重複著,到頭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做到所謂的志願,又有多少人20年後還會記得初衷。
SK 的志願是設計師,或者連家長也覺得妙極,到底是從哪裡得知這個職業?原來他小時候居住的地方是公屋,在環境淺窄的地方下成長,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獨立房。後來,他結識了很多同學,去同學家中玩耍,才得知世界其實很大的,並不是所有人都住在地方較細的公屋,並會羡慕同學有私人房間。到同學們的家當然是孩童們成長的一個過程,玩遊戲機、大食會都好,總之就是孩子的一個固定娛樂節目,一週間總有一、兩天會在同學的家裡遊玩。不過 SK 比較特別,除了要玩耍,也是觀察不同居住環境的機會,那個時候他便發現了自己對空間、家居設計有很深厚的興趣。因為看多了,他也想把優美的元素帶回自己的家,甚至把自己的家改裝,變成更適合居住的環境。設計師的志願由此而來,嚴格來說就是受到環境影響所致。
好的定義應該是適合
設計師的作品定必各有千秋,而且結果都是各花入各眼,你覺得很好的設計,在他的眼中可能不值一提,因此從來沒有最好,那麼到底何謂好的設計? SK 認為,好的設計也是存在的,但用錯了說法,應該是用「最合適」的設計去進行評審,了解是否適合、適切、適當。如果設計可以接受,沒有特別嚴重的厭惡感,或者是感覺愉快、開開心心的話,都算是合適。設計必須迎合用家所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感受,也是體驗,找到適合的設計才是關鍵。SK 指出,與客人合作的關鍵也是取決於是否適合,因為是雙向的合作關係,客人必須相信 SK 是適合的設計師,不然就永遠無法生產出合適的設計。SK 解釋,所謂「合適」就是作為室內設計師的能耐,是否能夠掌握客人的心中所想,了解其要求、習慣、行為、討厭和喜歡的元素等。
入行難 初期亦難捱
當年修讀完設計學後,SK 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原來有理想也沒用,沒經驗就是無法入行,然而一個剛畢業人士何來經驗?SK 唯有降低要求,找到一份只需要用到「畫圖」技巧的工作,成為繪圖員工,還做了2年。不過,SK 的志願始終是室內設計師,單純畫圖感覺就是虛渡時日,他把當時的工作比喻為「在一個廚房,做負責收拾廚餘的廚師」,但為了工作經驗卻無選擇。後來,他有幸轉到一間設計工作室打工,但經驗始終尚淺,很快就「撞板」。他憶述﹕「原來個客唔鍾意,但佢唔講,我真係唔知。」這樣才明白到跟客人溝通的重要性,SK 對自己這麼早就遭遇挫折表示滿意,不然就無法萌生提升自己的決心,之後他加倍努力改善,並體貼地照顧客人的需要,結果就是得到客人親口說出一句「真係好多謝你幫忙」。
有「心」有「人」才有好設計
想要做一單好的設計,「人」、「心」是最基本的2個條件。SK 明言,他想不通為何不少老闆在公司規模擴大後就會改變想法,變得更加重視賺錢和賺錢的效率,開始壓榨旗下員工、任由人才流失;變得更加針對於榨乾客人的錢包而偷工減料、蒙混客人的需求。可能是兼顧到更多員工與開支的關係,所以老闆對金錢比較緊張,但 SK 認為這種作風是不對的。老闆可能只是個投資者或生意人,因此沒有像 SK 那種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初衷,反而是一心只為了賺錢,雖然理論上並沒有做錯,但設計始終是設計。SK 笑言,他未必是最好的設計師,自問始終尚年輕,也承認自己不下一次被客人質疑「你咁後生,得唔得㗎?」。不過,SK 自信地說道:「我係重後生,不過我會用心同客人溝通做出最適合的設計!」 訪問結束前,裝修佬八卦一問公司名字,得知是「Mysa」,但別誤會這不是英語,而是瑞典語,所以並不是用英文發音的。這個瑞典語是一個形容詞,解作環境舒適、平靜、愉快之類,和 SK 的想法及初衷基本上一樣。
若想得到更多有用資訊,請到裝修佬網站查詢。
預防裝修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