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2023】4招教你避開最終被銀行call loan!一文睇清負資產意思、走勢、成因、避免方法
「負資產」一詞一直令供樓人士膽戰心驚,皆因在1997至2003年期間,很多業主淪為「負資產」。究竟負資產意思是甚麼?負資產成因是甚麼?加息期下負資產是否有調高趨勢?有甚麼方法可避免負資產?經絡按揭一次過為大家剖析。
年份/月份 |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 |
2022年第4季 | 12,164 |
2022年第3季 | 533 |
資料來源:金融管理局
2022年樓價出現顯著調整,因此負資產個案亦有所急增。踏入2023年,香港樓市「小陽春」提早於春節前出現,交投量雖有所回升,但樓價未有即時明顯升勢,不過防疫政策放寬及恢復通關將會進一步推動本港經濟復甦,加上美國加息消息已漸消化,多個利好因素對樓按市場起正面支持作用,樓價跌勢已見頂,第二季樓價將會回穩,負資產宗數於今年第二季將見回落。
負資產意思是指物業的市值,低於原先借款(按揭)的金額,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例如當日買入一個600萬的物業,申請九成按揭,即貸款額為540萬,其後剩餘還款額跌至500萬,如果屆時單位估值低於500萬以下,便會成為負資產。
負資產成因主要涉及兩大因素,第一是樓價大幅滑落,第二因素是申請高成數按揭,業主申請九成按揭的話,樓價跌了10%以上便很容易成為負資產行列,如果業主沒有申請高成數按揭,未必會成為負資產。
97年是樓市高峰期,當時銀行未有要求銀行就按揭借款人進行壓力測試,不少買家進行高成數按揭,其後香港遇上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爆破後,樓市出現大幅下滑,不少供樓人士出現資不抵債情況,2003年更遇上沙士,負資產宗數在2003年第2季出現歷史新高,超過10萬多宗。其後沙士過去,樓價回升,負資產慢慢減少,直至2012年,負資產數字才回落至0個個案。
根據金管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負資產個案錄得533宗,涉及金額為30億6百萬元,宗數創2016年第2季後的季度新高,當中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的貸款,而這類貸款的按揭成數一般較高。對比第二季錄得55宗及3億元,宗數及貸款金額按季分別急增478宗及27億6百萬元或約8.7倍及9倍。此類個案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的貸款。
銀行員工貸款計劃的好處是利息特低而且批核快速,員工可以借取高達10成的按揭。當樓價下跌時,便容易成為負資產。至於按揭保險計劃在近年放寬措施下,只要是樓價1,000萬以下的物業,可申請高達九成按揭,在高成數按揭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負資產。
銀主盤的意思是業主持續一段時間未有依時還款,而遭承按人循法律途徑收回物業,將其拍賣或放售,從而抵銷按揭債務。不少人認為樓市調整,便會出現大量負資產人士,其後銀主盤便會增加,其實負資產與銀主盤沒有直接關係,即使是負資產人士,只要仍有工作及有能力還款,物業不會變成銀主盤。
不少業主擔心自己變成負資產後銀行會「call loan」,但一般情況下,只要借款人準時還款,銀行不會隨便出手。
如果業主有一期沒有還款,銀行通常先會致電還款,如果兩2至3個月沒有還款,才會發信提醒。如果當業主未有動靜,銀行便會發破產令,收樓後把物業拍賣。
要避免成為負資產,可以有以下方法:
1.避免借盡按揭成數
在樓價1000萬以下,如果使用按揭保險,最高按揭成數可高達九成。不過,正如前文所言,樓價只要下滑10%,便會成為負資產,如果按揭成數為八成以下,則會較為安全。
2. 縮短按揭年期
另一個方法是縮短按揭年期,現時按揭最長還款期為30年,但如果在25年內能夠還清款項,盡量選擇25年。
3. 保持良好還款紀錄
借款人需要保持良好的還款紀錄,即使銀行有一日要「call loan」,自己也不會成為首個目標。
4. 保持財務穩健
成功上車後,財務要保持收支平衡,一旦收入出現變數或遇上突發事故,也能依時供款,以保持還款紀錄良好。
港加息周期已經來臨,在樓價回調、息口上升及高成數按揭盛行的情況下,較容易出現負資產個案,有意入市的買家要衝量清楚自身負擔能力及經濟狀況。
原文網址: https://bitly.ws/AjZm
本文章內容及圖片均由經絡按揭提供。
經絡按揭轉介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美聯集團有限公司組成之聯營公司,主營按揭轉介業務,近年積極發展金融科技,建設金融產品比較平台。經絡按揭提供逾70間金融機構共100多款按揭及轉按套現產品,客戶可同時掌握多家銀行及財務機構的按揭計劃及最新優惠詳情,無論新按、轉按或加按,經絡按揭會根據客人的理財需要,提供詳盡分析及評估,讓客戶輕鬆揀選最合適的按揭計劃。
自2020起,經絡按揭積極發展多元化業務,將轉介服務由按揭擴展至私人貸款、信用卡、銀行開戶等,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多間虛擬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共建金融產品比較平台,以滿足客戶日益提升的需求。
想知更多按揭、私人貸款及信用卡最新優惠?即睇經絡按揭Blog了解更多免費理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