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資產審查】人壽保險須申報?

2025年01月23日
1
2726

【公屋資產審查】人壽保險須申報?


原來買儲蓄型人壽保險要向房屋署申報?當中涉及甚麼文件,有甚麼常見錯誤?Bowtie保險資訊團隊為大家一一拆解。



須申報有儲蓄或投資成分的保險


在公屋的「入息及資產申報」中,申報人須要交代「入息」和「資產」的相關資料,其中包含儲蓄成分的人壽保單將被歸類於「資產」中的「投資」項目,而保單所衍生的紅利將被視為「入息」項目。


  • 持有儲蓄/投資人壽保單的公屋住戶:在房署要求提交「入息及資產申報」時,須填寫「富戶政策」申報表 (填寫申報表樣本 HD1119C),緊記將有關保單的現金價值及紅利計算在內。如有任何疑問,建議向房屋委員會或當區屋邨辦事處查詢。須注意,漏報及隱瞞入息及資產資料均屬違法,違者有機會被檢控,有關的公屋申請或住戶資格亦可能受到影響。




計算「資產」總值時,以下與保險賠償有關的項目可獲扣除


 • 因公屋戶籍內的家庭成員離世,其他家庭成員收取到的:

  • 一筆過的保險賠償金
  • 法定/非法定賠償金
  • 其他特別的財政援助

 

• 公屋戶籍內的家庭成員收取到的危疾保險賠償金



何時申報?


一般而言,公屋申請人/住戶需要在以下時間作出「入息及資產申報」:


  • 作出公屋申請時

  • 一般公屋住戶入住滿10年,須每2年申報一次

  • 透過「批出新租約政策」或「公屋租約事務管理政策」獲批組約的住戶,不論居住年期,須每2年(首次申報或不足2年)申報一次



【公屋資產審查】人壽保險須申報?



漏報保險個案參考


個案1


李太輪候公屋4年後,在2016年初獲房署安排與房署職員會面,以進行資產審核程序。一般而言,能夠通過審核程序的申請將可進入單位分配階段。


惟在會面過程中,房署職員發現李太與丈夫早於1988年已投購儲蓄類型的人壽及意外保險,但李太並未有就此申報。雖然計及該保單的現金價值及夫婦的其他資產後,他們仍符合公屋申請的入息及資產,但房署以他們虛報資料,遂取消其申請,更警告他們有機會被檢控。


李太解釋,申請時看到表格上「投資」欄位有列出「儲蓄保險」,但以為人壽及意外保險毋須申報。


個案2


2022年初,有女網民於「親子王國」討論區發文,指自己輪候公屋已達6年,近期獲安排與房署主任會面進行審查時,才得知自己漏報保險,因她指「當時申請唔知要報保險」。


她其後按房署要求補交保單文件,但稱若加上保單的現金價值,其申請時的資產總額已稍高於當年房署規定的上限,擔心會被取消申請資格,並稱已有心理準備重新輪候。



買保險反而有助公屋申請?


上文講述買保險(儲蓄/投資型保單)有機會導致「爆入息」而阻礙公屋申請,但有意見提出買保險反而有助申請公屋,究竟這個說法有什麼論據支持?


如果你購買的是長期儲蓄/投資類保單,因為早期退保會產生大額的退保費用或罰款,因此保單價值比起總繳付保費為低,有助壓低資產。然而,倘若突發需要應急錢,提早退保便有可能引發大額損失,因此為壓低資產而購買儲蓄型保單,有如「斬腳趾避沙蟲」,有機會得不償失。


此外,保單的現金價值亦會隨時間而逐步上升,假若5至10年後,保單開始錄得增長,同樣有機會造成資產「爆額」的情況。


即使最終成功「上樓」,日後「爆額」時仍須交倍半/雙倍的「富戶」租金,並非長遠之計。再者,若你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還是讓公共房屋資源落在更有需要的人士身上吧。



低收入家庭更需要人壽保障


很多低收入家庭礙於「所淨無幾」,以及未有機會接觸理財知識,或會認為保險只屬於有錢人的玩意,自己並無權利和需要購買。事實上,儲備愈少的家庭,家庭收入支柱就更加需要買保險,因為一旦離世,家庭除了面對將來生活費的問題外,甚至會因為辦身後事而「一鋪清袋」,即時陷入財困!


其實只要選購非儲蓄類型的人壽保險,每月保費低至一餐飯的價錢,就能為家人提供數以幾十上百萬的人壽保障,絕對是每個低收入家庭,都能擁有的廉價保障。投保前,記得先進行人壽保險比較



原文連結

【公屋資產審查】人壽保險須申報?
Bowtie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