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驗樓必讀】空心磚的大小事:從成因、檢測到修補一次搞懂
2025年09月10日
1
244099

磁磚空鼓,俗稱「空心磚」,是家居裝修中相當普遍的品質問題。無論是新樓驗收還是舊居翻新,當你輕敲牆面或地板,若傳來空洞的「咚咚」聲,便代表可能存在空心磚。這個問題不僅影響觀感,更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等裝修佬深入淺出地講解空心磚的成因、潛在後果,並提供實用的檢測與修補方法,助你打造安心耐用的家居環境。
什麼是「空心磚」?
「空心磚」或「磁磚空鼓」,是指磁磚鋪貼後,其背面與底下的水泥結構層之間沒有完全貼合,形成了空隙。檢測時,我們可用硬物 (如硬幣或專用敲擊棒) 輕敲磁磚。若聲音沉實,代表貼合良好;若聲音清脆空洞,則表示該處可能存在空鼓現象。

空心磚的四大成因
空心磚的形成往往非單一原因,而是材料、施工與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 施工質素參差
2. 基層處理不當
- 鋪磚的基礎 (牆身或地面) 若處理不善,會直接影響黏合效果。例如:基層不平整、存有灰塵油污、或過於乾燥 (會過快吸走黏合劑水分) 等,都會阻礙磁磚的牢固貼合。
3. 材料品質的選擇
- 「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此同樣適用。品質參差的磁磚,其尺寸和吸水率可能不穩定。更重要的是黏合劑的選擇。相較於傳統英泥,使用高品質的磁磚膠是預防空鼓的有效方法。
4. 建築與環境因素
空心磚的潛在風險
空心磚不只是聽起來不悅耳,若置之不理,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2. 滲水與發霉:在浴室、廚房等潮濕區域,水氣可經由磚縫滲入空鼓的縫隙中。積水難以蒸發,久而久之會滋生霉菌,影響衛生,並可能破壞底層的防水工程。

空心磚檢測與可接受標準
戶主可以自行進行簡單的「敲擊測試」,但如何判斷嚴重程度?
• 國際參考標準:雖然香港沒有統一法定標準,但國際上普遍認為輕微空鼓是可接受的。
- 美國標準 (ANSI):一般室內磁磚的空鼓面積不應超過總面積的20% (即接觸面積達80%)。對於浴室等濕區,要求更嚴格,接觸面積需達到95%。
- 澳洲標準 (AS):單塊磁磚的空心面積若高於其總面積的20%,則應視為有長遠風險。

空心磚的修補方法
若發現空心磚,可根據其位置和嚴重性,選擇以下兩種修補方式:
1. 灌漿修補
2. 拆除重鋪
- 如果空鼓在磁磚中央、面積過大或已出現拱起,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將有問題的磁磚起出,清理好基層後重新鋪貼。這是根治問題的最佳方案。為此,建議在裝修買磚時,應額外預留多幾塊作為日後維修備用。
如果想學更多裝修知識,歡迎聯絡裝修學院。